0105-从前序与中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

Raphael Liu Lv10

给定两个整数数组 preorderinorder ,其中 preorder 是二叉树的 先序遍历inorder
是同一棵树的 中序遍历 ,请构造二叉树并返回其根节点。

示例 1:

**输入** **:** preorder = [3,9,20,15,7], inorder = [9,3,15,20,7]
**输出:** [3,9,20,null,null,15,7]

示例 2:

**输入:** preorder = [-1], inorder = [-1]
**输出:** [-1]

提示:

  • 1 <= preorder.length <= 3000
  • inorder.length == preorder.length
  • -3000 <= preorder[i], inorder[i] <= 3000
  • preorderinorder无重复 元素
  • inorder 均出现在 preorder
  • preorder 保证 为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序列
  • inorder 保证 为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

📺视频题解

...从前序与中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.mp4

📖文字题解

前言

二叉树前序遍历的顺序为:

  • 先遍历根节点;

  • 随后递归地遍历左子树;

  • 最后递归地遍历右子树。

二叉树中序遍历的顺序为:

  • 先递归地遍历左子树;

  • 随后遍历根节点;

  • 最后递归地遍历右子树。

在「递归」地遍历某个子树的过程中,我们也是将这颗子树看成一颗全新的树,按照上述的顺序进行遍历。挖掘「前序遍历」和「中序遍历」的性质,我们就可以得出本题的做法。

方法一:递归

思路

对于任意一颗树而言,前序遍历的形式总是

1
[ 根节点, [左子树的前序遍历结果], [右子树的前序遍历结果] ]

即根节点总是前序遍历中的第一个节点。而中序遍历的形式总是

1
[ [左子树的中序遍历结果], 根节点, [右子树的中序遍历结果] ]

只要我们在中序遍历中定位到根节点,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别知道左子树和右子树中的节点数目。由于同一颗子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的长度显然是相同的,因此我们就可以对应到前序遍历的结果中,对上述形式中的所有左右括号进行定位。

这样以来,我们就知道了左子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结果,以及右子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结果,我们就可以递归地对构造出左子树和右子树,再将这两颗子树接到根节点的左右位置。

细节

在中序遍历中对根节点进行定位时,一种简单的方法是直接扫描整个中序遍历的结果并找出根节点,但这样做的时间复杂度较高。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哈希表来帮助我们快速地定位根节点。对于哈希映射中的每个键值对,键表示一个元素(节点的值),值表示其在中序遍历中的出现位置。在构造二叉树的过程之前,我们可以对中序遍历的列表进行一遍扫描,就可以构造出这个哈希映射。在此后构造二叉树的过程中,我们就只需要 $O(1)$ 的时间对根节点进行定位了。

下面的代码给出了详细的注释。

[sol1-C++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class Solution {
private:
unordered_map<int, int> index;

public:
TreeNode* myBuildTree(const vector<int>& preorder, const vector<int>& inorder, int preorder_left, int preorder_right, int inorder_left, int inorder_right) {
if (preorder_left > preorder_right) {
return nullptr;
}

// 前序遍历中的第一个节点就是根节点
int preorder_root = preorder_left;
// 在中序遍历中定位根节点
int inorder_root = index[preorder[preorder_root]];

// 先把根节点建立出来
TreeNode* roo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[preorder_root]);
// 得到左子树中的节点数目
int size_left_subtree = inorder_root - inorder_left;
// 递归地构造左子树,并连接到根节点
// 先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+1 开始的 size_left_subtree」个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 开始到 根节点定位-1」的元素
root->left = myBuildTree(preorder, inorder, preorder_left + 1, preorder_left + size_left_subtree, inorder_left, inorder_root - 1);
// 递归地构造右子树,并连接到根节点
// 先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+1+左子树节点数目 开始到 右边界」的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「从 根节点定位+1 到 右边界」的元素
root->right = myBuildTree(preorder, inorder, preorder_left + size_left_subtree + 1, preorder_right, inorder_root + 1, inorder_right);
return root;
}

TreeNode* buildTree(vector<int>& preorder, vector<int>& inorder) {
int n = preorder.size();
// 构造哈希映射,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根节点
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
index[inorder[i]] = i;
}
return myBuildTree(preorder, inorder, 0, n - 1, 0, n - 1);
}
};
[sol1-Java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class Solution {
private Map<Integer, Integer> indexMap;

public TreeNode myBuildTree(int[] preorder, int[] inorder, int preorder_left, int preorder_right, int inorder_left, int inorder_right) {
if (preorder_left > preorder_right) {
return null;
}

// 前序遍历中的第一个节点就是根节点
int preorder_root = preorder_left;
// 在中序遍历中定位根节点
int inorder_root = indexMap.get(preorder[preorder_root]);

// 先把根节点建立出来
TreeNode roo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[preorder_root]);
// 得到左子树中的节点数目
int size_left_subtree = inorder_root - inorder_left;
// 递归地构造左子树,并连接到根节点
// 先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+1 开始的 size_left_subtree」个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 开始到 根节点定位-1」的元素
root.left = myBuildTree(preorder, inorder, preorder_left + 1, preorder_left + size_left_subtree, inorder_left, inorder_root - 1);
// 递归地构造右子树,并连接到根节点
// 先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+1+左子树节点数目 开始到 右边界」的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「从 根节点定位+1 到 右边界」的元素
root.right = myBuildTree(preorder, inorder, preorder_left + size_left_subtree + 1, preorder_right, inorder_root + 1, inorder_right);
return root;
}

public TreeNode buildTree(int[] preorder, int[] inorder) {
int n = preorder.length;
// 构造哈希映射,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根节点
indexMap = new HashMap<Integer, Integer>();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indexMap.put(inorder[i], i);
}
return myBuildTree(preorder, inorder, 0, n - 1, 0, n - 1);
}
}
[sol1-Python3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class Solution:
def buildTree(self, preorder: List[int], inorder: List[int]) -> TreeNode:
def myBuildTree(preorder_left: int, preorder_right: int, inorder_left: int, inorder_right: int):
if preorder_left > preorder_right:
return None

# 前序遍历中的第一个节点就是根节点
preorder_root = preorder_left
# 在中序遍历中定位根节点
inorder_root = index[preorder[preorder_root]]

# 先把根节点建立出来
root = TreeNode(preorder[preorder_root])
# 得到左子树中的节点数目
size_left_subtree = inorder_root - inorder_left
# 递归地构造左子树,并连接到根节点
# 先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+1 开始的 size_left_subtree」个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 开始到 根节点定位-1」的元素
root.left = myBuildTree(preorder_left + 1, preorder_left + size_left_subtree, inorder_left, inorder_root - 1)
# 递归地构造右子树,并连接到根节点
# 先序遍历中「从 左边界+1+左子树节点数目 开始到 右边界」的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「从 根节点定位+1 到 右边界」的元素
root.right = myBuildTree(preorder_left + size_left_subtree + 1, preorder_right, inorder_root + 1, inorder_right)
return root

n = len(preorder)
# 构造哈希映射,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根节点
index = {element: i for i, element in enumerate(inorder)}
return myBuildTree(0, n - 1, 0, n - 1)
[sol1-Golang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func buildTree(preorder []int, inorder []int) *TreeNode {
if len(preorder) == 0 {
return nil
}
root := &TreeNode{preorder[0], nil, nil}
i := 0
for ; i < len(inorder); i++ {
if inorder[i] == preorder[0] {
break
}
}
root.Left = buildTree(preorder[1:len(inorder[:i])+1], inorder[:i])
root.Right = buildTree(preorder[len(inorder[:i])+1:], inorder[i+1:])
return root
}

复杂度分析

  • 时间复杂度:$O(n)$,其中 $n$ 是树中的节点个数。

  • 空间复杂度:$O(n)$,除去返回的答案需要的 $O(n)$ 空间之外,我们还需要使用 $O(n)$ 的空间存储哈希映射,以及 $O(h)$(其中 $h$ 是树的高度)的空间表示递归时栈空间。这里 $h < n$,所以总空间复杂度为 $O(n)$。

方法二:迭代

思路

迭代法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实现方法。

对于前序遍历中的任意两个连续节点 $u$ 和 $v$,根据前序遍历的流程,我们可以知道 $u$ 和 $v$ 只有两种可能的关系:

  • $v$ 是 $u$ 的左儿子。这是因为在遍历到 $u$ 之后,下一个遍历的节点就是 $u$ 的左儿子,即 $v$;

  • $u$ 没有左儿子,并且 $v$ 是 $u$ 的某个祖先节点(或者 $u$ 本身)的右儿子。如果 $u$ 没有左儿子,那么下一个遍历的节点就是 $u$ 的右儿子。如果 $u$ 没有右儿子,我们就会向上回溯,直到遇到第一个有右儿子(且 $u$ 不在它的右儿子的子树中)的节点 $u_a$,那么 $v$ 就是 $u_a$ 的右儿子。

第二种关系看上去有些复杂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其正确性,并在例子中给出我们的迭代算法。

例子

我们以树

1
2
3
4
5
6
7
8
9
        3
/ \
9 20
/ / \
8 15 7
/ \
5 10
/
4

为例,它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分别为

1
2
preorder = [3, 9, 8, 5, 4, 10, 20, 15, 7]
inorder = [4, 5, 8, 10, 9, 3, 15, 20, 7]

我们用一个栈 stack 来维护「当前节点的所有还没有考虑过右儿子的祖先节点」,栈顶就是当前节点。也就是说,只有在栈中的节点才可能连接一个新的右儿子。同时,我们用一个指针 index 指向中序遍历的某个位置,初始值为 0index 对应的节点是「当前节点不断往左走达到的最终节点」,这也是符合中序遍历的,它的作用在下面的过程中会有所体现。

首先我们将根节点 3 入栈,再初始化 index 所指向的节点为 4,随后对于前序遍历中的每个节点,我们依次判断它是栈顶节点的左儿子,还是栈中某个节点的右儿子。

  • 我们遍历 99 一定是栈顶节点 3 的左儿子。我们使用反证法,假设 93 的右儿子,那么 3 没有左儿子,index 应该恰好指向 3,但实际上为 4,因此产生了矛盾。所以我们将 9 作为 3 的左儿子,并将 9 入栈。

    • stack = [3, 9]
    • index -> inorder[0] = 4
  • 我们遍历 854。同理可得它们都是上一个节点(栈顶节点)的左儿子,所以它们会依次入栈。

    • stack = [3, 9, 8, 5, 4]
    • index -> inorder[0] = 4
  • 我们遍历 10,这时情况就不一样了。我们发现 index 恰好指向当前的栈顶节点 4,也就是说 4 没有左儿子,那么 10 必须为栈中某个节点的右儿子。那么如何找到这个节点呢?栈中的节点的顺序和它们在前序遍历中出现的顺序是一致的,而且每一个节点的右儿子都还没有被遍历过,那么这些节点的顺序和它们在中序遍历中出现的顺序一定是相反的

    这是因为栈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节点,前者都是后者的某个祖先。并且我们知道,栈中的任意一个节点的右儿子还没有被遍历过,说明后者一定是前者左儿子的子树中的节点,那么后者就先于前者出现在中序遍历中。

    因此我们可以把 index 不断向右移动,并与栈顶节点进行比较。如果 index 对应的元素恰好等于栈顶节点,那么说明我们在中序遍历中找到了栈顶节点,所以将 index 增加 1 并弹出栈顶节点,直到 index 对应的元素不等于栈顶节点。按照这样的过程,我们弹出的最后一个节点 x 就是 10 的双亲节点,这是因为 10 出现在了 xx 在栈中的下一个节点的中序遍历之间,因此 10 就是 x 的右儿子。

    回到我们的例子,我们会依次从栈顶弹出 458,并且将 index 向右移动了三次。我们将 10 作为最后弹出的节点 8 的右儿子,并将 10 入栈。

    • stack = [3, 9, 10]
    • index -> inorder[3] = 10
  • 我们遍历 20。同理,index 恰好指向当前栈顶节点 10,那么我们会依次从栈顶弹出 1093,并且将 index 向右移动了三次。我们将 20 作为最后弹出的节点 3 的右儿子,并将 20 入栈。

    • stack = [20]
    • index -> inorder[6] = 15
  • 我们遍历 15,将 15 作为栈顶节点 20 的左儿子,并将 15 入栈。

    • stack = [20, 15]
    • index -> inorder[6] = 15
  • 我们遍历 7index 恰好指向当前栈顶节点 15,那么我们会依次从栈顶弹出 1520,并且将 index 向右移动了两次。我们将 7 作为最后弹出的节点 20 的右儿子,并将 7 入栈。

    • stack = [7]
    • index -> inorder[8] = 7

此时遍历结束,我们就构造出了正确的二叉树。

算法

我们归纳出上述例子中的算法流程:

  • 我们用一个栈和一个指针辅助进行二叉树的构造。初始时栈中存放了根节点(前序遍历的第一个节点),指针指向中序遍历的第一个节点;

  • 我们依次枚举前序遍历中除了第一个节点以外的每个节点。如果 index 恰好指向栈顶节点,那么我们不断地弹出栈顶节点并向右移动 index,并将当前节点作为最后一个弹出的节点的右儿子;如果 index 和栈顶节点不同,我们将当前节点作为栈顶节点的左儿子;

  •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,我们最后都将当前的节点入栈。

最后得到的二叉树即为答案。

[sol2-C++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TreeNode* buildTree(vector<int>& preorder, vector<int>& inorder) {
if (!preorder.size()) {
return nullptr;
}
TreeNode* roo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[0]);
stack<TreeNode*> stk;
stk.push(root);
int inorderIndex = 0;
for (int i = 1; i < preorder.size(); ++i) {
int preorderVal = preorder[i];
TreeNode* node = stk.top();
if (node->val != inorder[inorderIndex]) {
node->lef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Val);
stk.push(node->left);
}
else {
while (!stk.empty() && stk.top()->val == inorder[inorderIndex]) {
node = stk.top();
stk.pop();
++inorderIndex;
}
node->righ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Val);
stk.push(node->right);
}
}
return root;
}
};
[sol2-Java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class Solution {
public TreeNode buildTree(int[] preorder, int[] inorder) {
if (preorder == null || preorder.length == 0) {
return null;
}
TreeNode roo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[0]);
Deque<TreeNode> stack = new LinkedList<TreeNode>();
stack.push(root);
int inorderIndex = 0;
for (int i = 1; i < preorder.length; i++) {
int preorderVal = preorder[i];
TreeNode node = stack.peek();
if (node.val != inorder[inorderIndex]) {
node.lef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Val);
stack.push(node.left);
} else {
while (!stack.isEmpty() && stack.peek().val == inorder[inorderIndex]) {
node = stack.pop();
inorderIndex++;
}
node.right = new TreeNode(preorderVal);
stack.push(node.right);
}
}
return root;
}
}
[sol2-Python3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class Solution:
def buildTree(self, preorder: List[int], inorder: List[int]) -> TreeNode:
if not preorder:
return None

root = TreeNode(preorder[0])
stack = [root]
inorderIndex = 0
for i in range(1, len(preorder)):
preorderVal = preorder[i]
node = stack[-1]
if node.val != inorder[inorderIndex]:
node.left = TreeNode(preorderVal)
stack.append(node.left)
else:
while stack and stack[-1].val == inorder[inorderIndex]:
node = stack.pop()
inorderIndex += 1
node.right = TreeNode(preorderVal)
stack.append(node.right)

return root
[sol2-Golang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func buildTree(preorder []int, inorder []int) *TreeNode {
if len(preorder) == 0 {
return nil
}
root := &TreeNode{preorder[0], nil, nil}
stack := []*TreeNode{}
stack = append(stack, root)
var inorderIndex int
for i := 1; i < len(preorder); i++ {
preorderVal := preorder[i]
node := stack[len(stack)-1]
if node.Val != inorder[inorderIndex] {
node.Left = &TreeNode{preorderVal, nil, nil}
stack = append(stack, node.Left)
} else {
for len(stack) != 0 && stack[len(stack)-1].Val == inorder[inorderIndex] {
node = stack[len(stack)-1]
stack = stack[:len(stack)-1]
inorderIndex++
}
node.Right = &TreeNode{preorderVal, nil, nil}
stack = append(stack, node.Right)
}
}
return root
}

复杂度分析

  • 时间复杂度:$O(n)$,其中 $n$ 是树中的节点个数。

  • 空间复杂度:$O(n)$,除去返回的答案需要的 $O(n)$ 空间之外,我们还需要使用 $O(h)$(其中 $h$ 是树的高度)的空间存储栈。这里 $h < n$,所以(在最坏情况下)总空间复杂度为 $O(n)$。

 Comments
On this page
0105-从前序与中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